首页 养足新闻正文

清华池出名的修脚生意

鹏鹏养足 养足新闻 2020-07-31 962 0

1583112468117089.jpg 清华池出名的修脚生意  第1张

清华池服务员杜兆明(右)获得了1956年第一、二季度全市浴池业一等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卓志/摄


1583112492787868.jpg 清华池出名的修脚生意  第2张

      上世纪60年代,清华池脚病治疗室修脚技师安起将要为小患者挖除脚上长着的疵瘊子,在做手术前,安起师傅向徒弟们讲解这次切除手术的操作方法。 高宏/摄



  在北京,各行各业知名的老字号中,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至今还能活得滋润的,清华池算一家。想当年,清华池名声在外,赶上节假日,老百姓宁可多排会儿队也要等着泡个舒坦。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这里,昔日被人看不起的修脚师傅能“手到病除”,连正规医院的大夫也跑来拜师学艺。


  1


  小澡堂凭“一招鲜”名满京城


  老字号清华池始建于1905年,前身是个小澡堂,名叫“小仓浪澡堂”。后被整修扩建成两层楼房,清华池成了北京规模最大、式样最阔绰、设备最讲究的浴池,地址就在西珠市口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澡堂子就像副食店一样是胡同里北京百姓的必去之处。那时家里一间屋子半间炕,哪有洗澡的地儿。清华池名声在外,赶上节假日就得多排会儿队,这里的水热,泡着舒坦,培养了不少“澡腻子”。


  那时候的清华池,门口有堂皇的清式牌坊,门里有腾腾的蒸汽和人气,伙计们前跑后颠好不热闹。进得门来,赤膊伙计高声喝迎“来了您呐,里边请!”里面是一排排带坡形床沿的白漆硬板木床,两两相对,中间是更衣箱。大件的外衣,伙计会用有闪亮铜钩的长木杆高挑至接近天花板高的挂衣杆上。满地一片不分左右的木板、胶皮趿拉板和搓澡用的丝瓜瓤子和搓脚石。几个公共大池子温度不等,从30多摄氏度到60摄氏度以上,善浴者多入热池,只露一头,热气蒸腾,水花四溢,畅然调侃,大嗓吆喝,一声声有韵无腔的清唱擦着水皮此起彼伏,其乐融融。(2007年1月14日《北京日报》6版,《回首珠市口》)


  1956年公私合营后,清华池先后两次翻扩建,增添了按摩、修脚等服务项目。后来,修脚逐渐成了清华池的招牌,“泡澡带动修脚”变成“修脚带动泡澡”。脚垫、瘊子、鸡眼、灰指甲、脚气、甲沟炎……在清华池治愈这些脚病的人口口相传,清华池凭借这“一招鲜”名满京城,源头自有活水般流传下来。(2009年11月8日《北京日报》6版,《百年清华池》)


  2


  “修脚的”当上了“大夫”


  据本报2007年11月17日6版《百年老店清华池月底开新店》一文报道,上世纪60年代,清华池成立了京城乃至全国第一家脚病治疗室,并与中西医治疗技术相结合,由单纯的修脚逐渐变为脚病治疗。


  根据记载,脚病治疗室是由清华池著名修脚工人安起设立的。治疗室里配备了药针、药棉、消毒用具等医疗用品,专门为顾客“剜鸡眼”和治疗其他脚病。开设两个多月,就治好了800多人。(1960年4月2日《北京日报》2版,《清华池设“脚病治疗室”》)


  安起称自己是个“修了半辈子脚的大老粗”,解放前被人看不起,新中国成立后才翻了身。1958年的一天,安起正在修脚室里忙活,忽然听见有人在门外喊:“安大夫在吗?”他以为是洗澡的顾客里有位“安大夫”,没有理会。服务员答道:“你找错了,我们是浴池,不是医院,没有大夫。”那个人说:“没错,是个专门治脚病的安大夫。你们看,我这纸条上是写着清华池安大夫啊!”安起这才明白,他是叫自己“安大夫”呢!他急忙从修脚室里走出来,激动地“啊”了几声才说:“我姓安,请坐,请坐!”来人五十来岁,拄着一根拐杖,左脚大拇指上害了潜甲炎,化脓流血。这病治了好几年也不见效,此次是由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介绍来的。不一会儿,安起就给他治好了,出门时连拐杖也不用拄,那人连连对安起说:“谢谢你,安大夫,安大夫!”安起不好意思地回答:“哪里,哪里,我们算什么大夫。”那人诚恳地说:“是大夫,治好病就是大夫嘛!”


  后来,“安大夫”的大名叫开了,安起本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担任了原宣武区政协委员和市人大代表,连医院的大夫、护士也跑来向他学技术。1960年,他和另外几名修脚师傅编写了5万多字的书——《北京修脚技术》,当作授课教材。(1961年7月7日《北京日报》2版,《“修脚的”当上了“大夫”》)


  3


  80年代服务受诟病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报纸中不难发现,清华池一直以服务优质而出名。比如1956年10月18日本报3版文章《清华池的意见簿》就曾提到:这里服务员的服务态度非常好,不但手勤眼快,你要什么,他给你拿什么,甚至你刚有这个意思,还没说出口,他已体察你的需要,马上想法满足你;而且他们总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他们说话也是又温和又谦逊。


  那时候,清华池劳模频出,许多中央领导人都曾到这里修过脚,一直传为佳话。


  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清华池的服务质量竟然滑坡了,引发社会关注。本报于1986年8月27日在1版刊发读者来信及记者调查《“清华池”华而少实》,报道了清华池设施好了、服务却没跟上的问题。


  文章见报后,清华池在媒体监督下迅速整改。他们成立了服务规范检查小组,在职工中开展“清华池与其它浴池有什么不同”“应具备什么样的服务水平才能达到质价相符”等讨论,同时,按部门、工种逐项落实服务规范,加强检查监督,奖优罚劣,改进了服务质量。(1986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清华池采取措施落实服务规范》)


  4


  萧条时修脚师傅只剩8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住进了楼房,在家就能淋浴,老字号清华池生意日渐衰落。后来,京城新式洗浴中心纷纷开张,多重挤压之下,2000年左右,清华池的生意几乎跌到了谷底。最萧条时,修脚师傅走得只剩下8个人。(2007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4版,《清华池感受百年绝活儿》)


  2005年,当时的北京城四区绝大多数国有浴池已关张或者转租,仍在经营的仅剩原宣武区的清华池、原崇文区的兴华园和东四块玉浴池三家。


  好在清华池没有像一些老字号那样一蹶不振。原址在珠市口的百年老店清华池拆迁后,与另外两家国有浴池合并,迁址到虎坊路,借助脚病治疗,2004年实现了近百万元的利润。2005年3月,平均每天前去修脚的顾客近300人,日收入近万元,约占浴池总收入的60%。(2005年3月16日《北京日报》5版,《老字号浴池还剩三家》)


  花样百出的新式洗浴中心,靠新奇招人,人们图的是一时新鲜。而清华池讲究的是传统,但硬件设施、卫生水平确实落后。穷则变,变则通。2007年12月18日,清华池新店在离老店200米的新址开业。经过改造,池子更干净卫生,原先的“澡腻子”都闻着味儿回来了。“老北京讲究的是泡澡,不叫洗澡,洗,是动作,泡,是舒坦,一字之差,心境不同。”一位从前门搬到丰台的“老北京”,隔三差五就要来一趟。


  5


  两项技艺入“非遗”名录


  2008年,百年老店清华池的传统修脚技艺,作为老字号绝活儿的一种,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相关人士在这一年举办的“首届足文化节”上的解释,“修脚在老北京人心中,已有很高的知名度。把这项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接受这种技艺。”(2008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5版,《清华池修脚技艺申报“非遗”》)


  2009年,清华池引入了清宫脊椎疗法。该疗法由清淤血方、止痛方、活血方、止血方四组方剂组成,其神奇之处在于只出淤血和病灶,而不出新鲜血液。当年,修脚术和清宫脊椎疗法入选《北京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底,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11月8日《北京日报》6版,《百年清华池》)


  如今,修脚和足疗业务成了清华池的支柱。仅2014年,清华池收入就已达到4000万元,其中,55%来自于修脚。继回龙观分店开业后,清华池又琢磨着开社区店,“不要大门脸儿,也不加盟,就用这一手修脚的绝活儿,去继续‘招待’四面八方的北京人。”有关负责人如是说。(2015年3月9日《北京日报》11版,《清华池重生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